- A+
“扎西德勒,欢迎来我家。”稻城县吉乙村里,42岁的巴桑(化名)用双手送上哈达,热情地将来访者迎进门,来到位于二楼的客厅。
来访的客人是稻城县发改局副局长白志宇和稻城县残联理事长李文康,巴桑显得非常高兴。三年前的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右手,给他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让他的情绪持续低落。在稻城县残联的帮助下,他用上了义肢,可以做一些简单动作,看起来与常人无异。
余杭带来资金和理念
稻城县总人口约3.4万人,残疾人占比约3%。李文康是甘孜人,从基层干起,经常去辖区残疾人家里帮忙,与他们谈心了解需求。2021年,余杭和稻城结对,也恰在这一年,李文康被调至稻城县残联,开启了县域残疾人帮扶项目的谋划。
深入群众,精准帮扶,一直是稻城县残联努力的方向。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所限,很多好想法难以实施,“而杭州余杭区的对口援建可谓是一场‘及时雨’,通过援建平台带来了资金和理念,很多项目得以推进扩大,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美好生活。”李文康告诉记者。
巴桑装上义肢已有一年时间,正是得益于稻城县残联推出的残疾人扶持项目。去年,稻城县用援建资金进行了一系列残疾人帮扶工作,包括残疾人工作者培训、残疾人及家庭实用技术培训,发放辅具,请专业医生来县里安装义肢等。
因为医疗资源有限,当地人需要前往677公里之外的成都八一康复中心医院两次,才能成功安装义肢。而医生的上门安装,为他们节省了时间、精力和金钱。“这都是对口援建带来的好处。”李文康深有感触地说。
“去年,我们对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展开培训,发放助听器、轮椅等辅具310件。”李文康说,“今年的工作重点是进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正是2021年底提出的方案,由援建资金作为支持,前期入户摸排在3月已完成,目前是挂网招标阶段,预计今年9月全面完工。”
“一户一策”无障碍改造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每个残疾人家庭的特点,“一户一策”,让他们生活得更加舒适。例如:有人肢体不便,就给他安装马桶、扶手;有人出行不便,就在门槛前后修建斜坡;有人常年卧床,就加装多功能手摇护理床。
稻城县家家户户门槛较高,家住县城近郊的康珠奶奶(化名)今年57岁,高血压脑淤血导致半身瘫痪,如今只能坐在轮椅上,进出家门都需要帮助。康珠奶奶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门槛进行改造,实现老人家出入自由。
无障碍改造项目是残疾人扶持项目的延伸,一推出就收到了良好反馈,这也让残联的工作人员有了更大的动力。
“我们去摸排、谈心的时候,老百姓都很欢迎。这一批计划改造77户,重度残疾家庭优先,用的就是援建资金。”李文康说,“这次会有人轮不上,跟老百姓讲明白道理,他们也都很理解。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轻度残疾者更需要技能培训,掌握自食其力的能力,而这些我们有相应的培训。”
精准助残携手圆梦
怎么为残疾人做实事,如何将帮助落实得精准有效?这也是一门学问。过去,扶持项目多是直接把救助金发放给残疾人家庭,平均每户6000元,让每个人根据自身需求购置或改造。但这种方法收效甚微,李文康发现,钱发下去了,情况还是老样子,很多救助金用在了别的地方,没有让残疾人得到真正的实惠。
“不如我们直接帮他们改造。”李文康说,“从衣食住行的细节做起,缺什么补什么,让他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得到改善。”
为重度残疾者尽量减少痛苦,教轻度残疾者工作技能,为他们提供需要的辅具,给予这类特殊群体生活便利和生命尊严……残疾人扶持项目在体量上称不上庞大,形式也简单,但其收到的良好反馈,恰恰是援建产生成效的缩影。
“他们本来听不到声音,用上助听器后,能听到孩子说话了;他们本来进出不便,无障碍改造后,就不再畏惧行走,这就是最大的成效。不用说很多道理,每个残疾人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幸福,这就是共同富裕。”李文康说。
如今,巴桑和家人住在一起,空闲时去附近寺庙工作,能自食其力,生活满足快乐。县残联和其他部门也会不时回访,关注他的后续生活,有困难都可以及时解决。
随着余杭-稻城对口支援合作的不断深入,李文康有了更多设想,他希望早日实现家庭无障碍项目全覆盖,并能建立一个康复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持续性治疗。“但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预防就是最好的治疗。”李文康说,“这边常见的先天性脊椎病,其实在小时候就可以矫正。我们希望能早发现早矫正,帮助孩子们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相信在余杭的帮助下,这些设想都会慢慢实现,稻城的残疾人也会生活得更加幸福。”
- 稻城记忆
- 微信扫一扫
- 麻同拉域
- 抖音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