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特色乐器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 A+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藏族传统乐器虽然没有歌舞般普及于民众,但也很流行。无论农区还是牧场,无论民间还是寺院,吹、拉、弹、击乐种俱全。各种不同的器乐以自己不同性能和色彩,给藏区优美的乐典赋予独特的音色,显示出和谐与安宁。

扎念琴

扎念”藏语意为“悦耳动听之音”,在现实中还指一种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扎念琴。扎念琴体通常由柏木、红木、胡桃木、檀香木制成,蒙皮为山羊皮、蟒蛇皮等,扎念琴有六弦琴、八弦琴、十六弦琴等,其中以六弦琴最为普遍。扎念琴是最能代表藏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流行在广大藏区,尤以西藏的拉萨、日喀则、拉孜、昂仁以及甘肃甘南州等地为盛,有些地区甚至有“人人会弹扎念琴”这种说法。传说妙音天女带着扎念琴到西藏,将扎念琴留在了“堆”(位于西藏西部地区),被一个牧羊人发现。从此,悦耳动听的扎念琴从“堆”地区开始流行起来。现在,民间艺人在制作扎念琴时还会在扎念琴的小共鸣箱正面绘制一尊手持扎念琴的妙音天女以示纪念。

藏族特色乐器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关于扎念琴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由印度传入西藏的一种多弦乐器演变而成的,有的学者根据藏文古代文献《西藏王统纪》中,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的记载,判断扎念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为数较多的西藏学者也根据藏文古文献认为,扎念琴源于西藏本土,是藏族自己创造的乡土乐器,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在西藏等藏族地区的众多佛教寺院,包括唐代修建的古老寺院,门前都有四大天王的塑像,其中一位手中所持的乐器就是扎念琴。在这些寺院的壁画上,既有用手拨弹的扎念琴,也有用弓拉奏的扎念琴。

藏族特色乐器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扎念琴在藏族传统音乐中应用广泛,包括:堆谐、囊玛、弹唱、独奏等。按扎念琴的有效弦长划分(以中型扎念即有效弦长80cm为参照计),大扎念主要用于器乐合奏中的低音声部,中扎念是民间歌舞弹唱中的主要伴奏乐器,小扎念则多见于个人休闲娱乐是的演奏,专业艺术团队中多使用中等尺寸偏大的类型。

藏族特色乐器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今天,扎念琴依然在藏族生活中浸润,不仅有不少优秀的扎念琴艺人,也有不少制作扎念琴的巧匠能人。

藏二胡

藏二胡是跳弦子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藏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产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藏二胡乐器结构为:由琴杆和筒身组成,约长60厘米,筒身一头用羊皮或蛇皮绷制,另一头为发音区,有内外两根用马尾制作的弦,并用柳条制成的弓子拉奏,多为五声音阶,以6调式,5调式和2调式为主,音域在11度之内,少数曲目达12度或13度。

藏族特色乐器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藏二胡乐器制作材料及流程:乐器主要用的杨树、马尾、弓、羊皮或蛇皮制作,取直径约为10厘米左右,长为20厘米的杨树制成筒子,用长为60厘米,直径约为4厘米的杆子,制成琴杆,与汉族弦胡大体相同,但音质音色有天壤之别,藏二胡不能下把演奏,藏二胡琴头多为雕刻的龙头。

关于藏二胡来历的传议,有个凄美爱情故事。很多年以前,有一对热恋的情侣在草原上牧羊,他们常常在一起唱山歌、跳弦子,但由于土司的阻挠,他们的爱情最终没能结出甜美的果子--那位姑娘忧郁而死,但为了能天天听到心上人的歌声,她变成了一只温顺的小羊,陪伴着孤独的牧羊人。后来小羊也死去了,牧羊人就按小羊死前的愿望,用它的皮做成了草原上第一把羊皮胡琴。

藏族特色乐器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在巴塘,就像农户拥有耕犁、牧民拥有马鞍一样,凡有男儿人家都有藏二胡。央勒节到了,艳艳的秋阳热吻着“姑娘”苹果的脸庞,龙王塘女人们的弦子舞跳得妩媚婆娑,男人们的羊皮胡琴拉得酣畅淋漓。这时姑娘们谈论小伙子最多的,不是哪一个长得威猛剽悍、哪一个家中殷实富足,她们百般品味的是他们怀中的那把藏二胡和琴手们拉胡琴的技艺。

藏族根卡

根卡是藏族古老的民间拉弦乐器。最早只用于宫廷音乐及古典歌舞囊玛的伴奏,后多年不流行而濒于失传,20世纪50年代得到复兴。音色柔和、清亮,富有浓厚的高原风味,已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藏族特色乐器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相传五世达赖时期(1642—1682),根卡从拉达克地区传至拉萨,被上层统治者据为己有,用以演奏宫廷音乐供少数人享乐,藏族的古典歌舞囊玛,就是在宫廷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只用一支札木聂伴奏,到了18 世纪初第六世达赖后期,才使用根卡伴奏,根在达赖的宫廷乐队中已用二百余年。

藏族唢呐

藏族唢呐藏语称“嘉令”,形制与唢呐近似,是藏族人民常用的双簧竖吹乐器。发音低沉,音色浑厚。过去只用于演奏宗教音乐,现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族聚居地区。

藏族唢呐杆身木制,呈圆推形,上面开有8个(前7后1)音孔,音孔间镶有金属环饰。杆身上端装有铜质浸子,侵子上套有气牌和唢呐哨,杆身下端安着铜质唢呐碗。唢呐哨用芦苇制成,上口是扁平状的双簧哨片,下口为圆形哨座,套于侵子上。气牌为两块圆形薄钢片,分上下套在侵子上,中间夹有椎形装饰物,上片是在吹奏时用以托住嘴唇,下片用来压紧杆身。

藏族特色乐器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藏族唢呐虽与汉族地区的唢呐构造一样,但杆身和唢呐碗都较粗大,全长约60厘米。通体装饰精细,外资美观。在铜唢呐碗上雕刻或镶嵌有对称的环形图案和花卉纹饰,并设有拴系飘带的铜环。整个唢呐犹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 稻城记忆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麻同拉域
  • 抖音扫一扫
  • weinxin
阿若བསྡན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