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60多年前,一支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建成了“世界屋脊”的第一条公路--康藏公路,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今天,我们沿着当年筑路部队的足迹,走进康藏公路第一站雅安,追忆“叫河水让路,让高山低头”的豪迈故事,感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筑路精神。
全线通车
1954年12月25日,通往西藏的第一条公路--康藏公路正式全线通车。
▲毛泽东为通车题词:“庆祝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同日,雅安市举行康藏公路通车仪式,2万多人参加,原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廖志高剪彩
▲为庆祝通车,雅安市主要街道临时搭建了十座宫殿式的朱红色彩牌,彩牌左右两侧写有庆祝口号:“庆祝康藏公路通车,巩固祖国统一。”“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民族团结。”
建国初的1号工程
康藏公路,东起当时的西康省会雅安,西至西藏首府拉萨,全长2255公里。
▲原邮电部1956年3月30日发行的《康藏、青藏公路》特种邮票
康藏公路于1950年4月在雅安金鸡关破土动工,自东向西翻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海拔3200米至5000米的大山,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激流。
▲康藏公路略图
参与筑路的人数达到了11万,2000多名官兵牺牲,投入的财力在当时可购买1300架喷气式战斗机、30亿斤粮食。
人民日报评论说:“这是举世罕有的里程长、海拔高、工程艰巨的公路。”
▲1984年12月25日,西藏拉萨修建的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
注:康藏公路于1955年随西康撤省改名为川藏公路,起点延至成都。
要把公路修到西藏
通车前,西藏没有现代意义的公路,运输货物也全靠人背和畜驮。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伏,不可名态。”“羊肠小道猴子路, 云梯溜索独木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曾是西藏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而从雅安往来西藏,千百年来,主要依靠一条著名的商贸之路:川藏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从雅安出发,经荥经、汉源、泸定、康定、昌都最终到达拉萨,一路要翻越崇山峻岭无数,路途遥远且路况极其艰险
上世纪三十年代,茶叶从雅安到康定,全靠人力背运,要用十多天时间;从康定到拉萨,用牦牛驮运要两年半或三年。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雅安西康大桥收费站外的“茶马古道纪念雕像”,生动再现了背着茶包的背夫负重前行的场景
建国初期,为解放西藏、加快西藏社会发展,国家决定修建康藏公路。
▲在西南局召开的会议上,贺龙传达政务院关于修筑康藏公路的决定
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从雅安出发奔赴世界屋脊,并在雅安留下了第一桥“飞仙关桥”和第一山“二郎山”的历史性工程。
第一桥
说到飞仙关桥,不得不先提飞仙关:飞仙关,位于雅安雨城区、天全县、芦山县三地交界之处,古为茶马古道的第一关。因所处位置山高峡深,又有多条激流相汇,易守难攻,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想过关,除非天上飞的神仙”之说。
▲著名画家张大千所画飞仙关
未修桥前,渡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不便且危险,常有人落船丧生。如遇洪水爆发,交通则全部中断。
▲解放前的飞仙关桥,条件简陋,仅能容纳行人通过
1950年5月,雅安所属各县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向康定挺近,但大批车辆在飞仙关被湍急的河水所拦,仅靠船渡无法满足快速通行的需要。
1950年9月,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公路局和第十八军后方司令部决议修建飞仙关桥。
1950年11月15日,康藏公路上的第一座桥--飞仙关桥正式开工修建。大桥东起雅安芦山县飞仙关镇,西至雅安天全县多功乡,横跨芦山河,长163.86米,宽4.5米。
▲建设中的飞仙关桥,桥身为斜拉悬索结构,故飞仙关桥又名飞仙关悬索桥
1951年5月15日,飞仙关桥竣工通车。
▲飞仙关桥通车典礼
▲建成后的飞仙关桥
▲桥顶为刘伯承题写的桥名“飞仙关桥”
▲桥塔架两侧为廖志高的题词:“劳动创造世界飞仙天险何难克服 革命带来幸福闭塞边区从此繁荣”
飞仙关桥打通了进藏的第一道河流屏障,建成后成为了康藏公路上的重要设施,为促进藏汉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发展交通、便利出行的步伐并未就此停下。1972年,更长更宽的飞仙关石拱大桥建成使用,飞仙关桥就此退休。
▲石拱大桥升级为水泥路面,长173米,宽8米,1996年又加宽至14.6米
2014年,新飞仙关大桥建成使用,石拱大桥被爆破拆除。
▲新大桥用钢筋混凝土修筑,更加牢固坚实
如今,飞仙关桥作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经保护性维修后雄姿依旧,成为川藏线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焕发新生的飞仙关桥
第一山
越过飞仙关后,十八军进入天全县,继续向甘孜藏区前进。
在天全县和泸定县的交界处,一座大山横阻在了部队面前。这座山叫二郎山,海拔3437米,是康藏公路上的第一座高山,不仅陡峭险峻、地质复杂,而且气候恶劣、人迹罕至。
▲著名画家张大千笔下“高与碧天齐”的二郎山
在二郎山天全一面,常年多雾多雨雪,泥石流、滑坡不断,狭窄的小路在峭壁和悬崖间蜿蜒盘旋,行人一不小心就会跌入山谷,过去背夫途经此地犹如过了一道道鬼门关。
▲1950年,天全县武装自卫队配合十八军修筑二郎山沙坪大桥
“二呀嘛二郎山,高呀嘛高万丈,枯树黄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
这首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遍全国的《歌唱二郎山》,描绘了其山势的险峻。
歌唱二郎山来自水打苏的文化馆
00:00
02:45
点击收听《歌唱二郎山》
▲《歌唱二郎山》老歌片
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仅从生活条件来说,筑路战士们的住所是“山坡架帐篷,睡在云雾中,铺上鼾声阵阵,铺下流水潺潺。”因为长时间处在潮湿环境中,很多人患上了关节炎和疥疮。由于运输困难,粮食供应不足,战士们有时只能吃野菜树叶。
▲二郎山隧道旁矗立的《歌唱二郎山》碑石
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仅从生活条件来说,筑路战士们的住所是“山坡架帐篷,睡在云雾中,铺上鼾声阵阵,铺下流水潺潺。”因为长时间处在潮湿环境中,很多人患上了关节炎和疥疮。由于运输困难,粮食供应不足,战士们有时只能吃野菜树叶。
▲炊事班在冰天雪地里做饭
▲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
▲冒雨修筑公路
战士们经常白天在外面淋雨,晚上回帐篷睡觉还要淋雨。
不仅吃住面临大问题,当时的技术设备也十分落后,几乎全靠人工作业。开山破路,要用大锤子一点一点抡、一点一点凿。
▲没有任何大型设备,钢钳、镐头、铁锤是仅有的工具
因为长期抡铁锤,战士们的虎口经常开裂。但即便如此,战士们都要抢着干,甚至为了不让铁锤被别人抢走,晚上就抱着睡觉。
▲奋战二郎山
“二呀嘛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
面对重重困难,筑路官兵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顽强拼搏,战风雪、斗严寒、破峭壁、炸巨石,经过50多天的奋战,将公路修过了二郎山。
▲1950年8月25日,二郎山全线通车
▲天全县两路乡的二郎山烈士墓
据统计,为修建二郎山公路,每公里就有7名军人献出了生命。
通车后的几十年里,由于二郎山路段常年冰雪、暴雨、浓雾、泥石流、山体滑坡不断,加上进出车辆较多,致使行车事故多发、断道频繁。当地流行一句话:“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
▲建成后不同时期的二郎山公路
为打破交通瓶颈,1996年7月,全长4176米的二郎山隧道开工建设。
工程历时5年,于2001年12月竣工,通行时间从10多个小时缩短为四五个小时。
二郎山,不再是过往车辆的鬼门关。
▲二郎山隧道
交通发展永无止境。2017年9月26日,雅安到康定的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全线贯通。
隧道全长约13.4公里,海拔高度比老二郎山隧道降低约700米,通过时间缩短到15分钟。
▲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
▲新老二郎山隧道对照表
▲新二郎山隧道的顶部交替显示五星红旗、蓝天白云等图案
2018年12月31日,雅康高速全线通车,甘孜藏区从此结束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如今,从雅安城区出发,1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泸定,2个小时就可以到康定,较过去的时间缩短近一半。
而道路发展的故事仍在续写:从成都到拉萨,途径雅安、康定等地的川藏铁路预计2026年全线通车……
- 稻城记忆
- 微信扫一扫
- 麻同拉域
- 抖音扫一扫